世界品牌文化遗产(中国)促进中心

首  页  |  中心简介  |  新闻动态  |  遗产知识  |  法律法规  |  科研与实践  |  在线互动

遗产知识

品牌文化遗产
其他世界遗产
遗产案例

品牌动态

“路宝”汽车
“比亚迪”汽车
“习酒”
“口子窖”酒
“景芝”酒业
“通化”葡萄酒
“远航九江”酒
“北大仓”酒业
“竹叶青”茶
“天方茶业”
“茗山生态茶”
“怡清源”牌
润思茶产品
“凤牌”滇红茶
“巴南银针”茶
“新安源”牌茶
“花秋牌”茶
“漕溪”黄山毛峰
“松萝山牌”茶产品
“海堤”牌乌龙茶
“天福”茶叶
“狮峰”茶
“徽六”牌六安瓜片

友情链接

WBCHC
WoBraCH P&D Found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


 

世界著名遗产简介
来源: 发布日:2010-04-30 17:16:54
【字体: 】‖ 阅读(0) ‖ 打印收藏推荐 关闭
       

    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布达拉宫 坐落于中国西南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市中心的红山上,“布达拉”为梵语“普陀”的音译,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是松赞干布统一西藏之后,为促进吐蕃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推进与唐王朝的睦邻友好关系,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的。据《旧唐书·吐蕃上》》记载:“贞观十五年(641),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楝宇以居处焉。”这座城的主楼高9层,有宫室999间,加上顶层的一间佛堂共1000间。遗憾的是这座辉煌的唐代建筑早已毁于战乱,仅存一座法王洞。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为扩大政治影响和巩固政教合一的农奴制度,决定在山上重建宫殿。1645年动工,先建白宫,后造红宫,于1693年落成,工程历时50年。以后历世达赖继续扩建,十三世达赖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增建,形成今日的规模。

    布达拉宫规模庞大,气势宏伟,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主建筑共13层,高117米。它是著名的藏式宫堡式建筑,也是藏族古代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享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美誉。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包括白宫、红宫以及周边与之相搭配的各种建筑。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建成于1648年。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进行政治、宗教管理的地方,建筑坐北朝南共7层;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部,以红宫为主体的建筑群竣工于1694年,共6层,这里是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以及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此外,布达拉宫还包括有山上的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以及山下的雪老城、西藏地方政府马基康、印经院、监狱、马厩、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附属建筑。

    从17世纪中叶到1959年以前,布达拉宫一直是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达拉宫气势雄伟、规模宏大的建筑中,蕴藏了藏、汉、蒙等民族在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今天,布达拉宫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成为世所公认的藏民族象征。

    大昭寺 位于拉萨市区的东南部,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01年)。先后被称为“惹刹”、“逻些”等,9世纪改称“大昭寺”,意为“存放经书的大殿”,清代(公元1644~1911年)又称其为“伊克昭庙”。它是西藏地区最古老的一座仿唐式汉藏结合木结构建筑。在大昭寺初建时,松赞干布的妃子尼泊尔尺尊公主得知松赞干布的另一妃子唐朝文成公主精于历算,便托禄东赞邀请文成公主勘察建寺地址。根据勘察和计算的结果,她们认为西藏地形犹如一位仰卧的魔女。拉萨的一片湖泊(大昭寺基址)由魔女的心血汇成,红山和药王山形似魔女心脏的骨架。若能在湖(藏文音译“卧唐错”)上修庙,供奉释迦牟尼,在红山上建王宫,就可以镇住魔女。于是松赞干布下令填湖造庙,在填湖工程中,大量的土是用白山羊作运料驮畜,寺建成后,为纪念白山羊驮土功绩,将该寺称为惹刹(意为山羊驮土),后改称祖拉康、觉康,清代命名为大昭寺。在五世达赖(1642—1682)至第巴桑结嘉措执政的40 余年中,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与扩建。后经历代扩建而形成今天的规模。

    大昭寺的主要建筑为经堂大殿。大殿高4层,建筑构件为汉式风格,柱头和屋檐的装饰则为典型的藏式风格。大殿的一层供奉有唐代(公元618~904年)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二层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塑像。三层为一天井,是一层殿堂的屋顶和天窗。四层正中为4座金顶。佛殿内外和四周的回廊满绘壁画,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题材包括佛教、历史人物和故事。此外,寺内还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寺前矗立的“唐蕃会盟碑”,更是汉藏两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罗布林卡 位于布达拉宫西侧约2公里的拉萨河畔。“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园”。18世纪中叶七世达赖在此建正式宫殿格桑颇章,名为罗布林卡,成为历世达赖处理政务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七世达赖以后的历世达赖均曾增修罗布林卡,而以八世和十三世达赖为著。八世达赖扩建后,罗布林卡明显具备了园林特点。十三世达赖则主要是辟建金色林,在园林西部修建了金色颇章和格桑德吉等建筑。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为十四世达赖修建的达旦明六颇章(俗称新宫),形成了今天罗布林卡的规模。

    罗布林卡的占地面积约为360万平方米。园内有植物100余种,不仅有拉萨地区常见花木,而且有取自喜马拉雅山南北麓的奇花异草,还有从内地移植或从国外引进的名贵花卉,堪称高原植物园。

    罗布林卡由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明久颇章等几组宫殿建筑组成,每组建筑又分为宫区、宫前区和林区三个主要部分。以格桑颇章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第二重围墙内南院的东南部。以措吉颇章(湖心亭)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格桑颇章西北约120米处,是罗布林卡中最美丽的景区。以金色颇章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罗布林卡西部。各组建筑均以木、石为主要材料建成,规划整齐,具有明显的藏式建筑风格。主要殿堂内的墙壁上均绘有精美的壁画。此外,罗布林卡内还珍藏有大量的文物和典籍。

      

    故宫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城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前后历时14年。后虽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但仍保持了初建时的布局。迄今已有近580年的历史。先后曾有24位位皇帝相继在故宫登基,执掌朝政。

    故宫规模宏大,东西宽为753米,南北长达961米,总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全部建筑由大小数十座院落组成,建筑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有大小宫室9999间半。宫殿四周围有高约10米、长约3.5公里紫红色宫墙。宫墙四面都建有高大的城门,南为午门即故宫正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四隅各矗立着一座风格独特、造型绮丽的角楼。宫墙外围环绕着一条宽为52米的护城河,使北京故宫成为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堡。

    故宫正门外为一条南北狭长的前庭,是进出宫殿的重要通道。通道长达600米,全用大青石铺成。通道东侧为明、清时的太庙(祖庙),后改名劳动人民文化宫;西侧为社稷坛,原为皇帝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场所,后辟为中山公园。前庭南部主要建筑有天安门和端门,形成为正宫门前的一长列建筑前奏。天安门是皇城正门,原名承天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高33.7米(为旧北京城最高三大建筑之一);在汉白玉须弥基座上是10余米高的红色墩台;墩台上是天安门城楼,城楼重檐飞翘,黄瓦红墙。天安门前金水河上跨汉白玉石桥五座;前有汉白玉华表一对、石狮两对,华表上端横插云板,顶端蹲立石犼,通体雕刻卷云龙。由午门入内,便是故宫宫殿群,全部建筑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其建筑风格迥然不同。

    午门即外朝的开端。城墙上建庑殿式重檐大殿,左右伸延,形成五座城楼,俗称五凤楼。进门可达内金水桥,五座桥桥拱雕刻精美,形似玉带。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主体建筑;文华、武英两殿为两翼,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三大殿在明初期称奉天、华盖、谨身;明中期改称皇极、中极、建极;清代改称现名。三大殿建在一个8米高的"工"字形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四周廊庑环绕,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中最大的宫殿建筑物,是明、清皇帝召见百官、发号施令、举行庆典的地方。全殿面阔 11间,进深5间,外有廊柱,殿内外共立72根大柱。殿高35米,殿内净空高达14米,宽63米,面积2377平方米,为全国最大的木构大殿。屋顶为皇家建筑最高级--重檐庑殿顶,顶上各类走兽数量及屋顶下斗拱数目也属最多。殿内沥粉金漆柱,蟠龙衔珠藻井,梁柱饰彩画,建筑富丽堂皇,气势巍峨。殿堂正中的金漆雕龙宝座是封建皇权的象征。皇帝即位、诞辰以及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重大国典,均在此殿中举行。大殿外围四周有日晷、嘉量、铜龟、铜鹤等装饰的物件。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后,为帝王去太和殿途中小憩和演习礼仪之地。皇帝先后在此接受内阁、礼部和侍卫执事人等的朝拜。殿内有宝座、金鼎、薰炉等陈设。

    保和殿,是皇帝宴请外藩王公贵族和京中文武大臣之处。清人后期,这里还是科举考试进行殿试的场所。

    文华殿在太和门东侧,是明代皇太子读书处;该殿北面为文渊阁,是清代用以收藏宫中图书的地方,著名的《四库全书》第一部写成后即藏于北阁。武英殿在太和门西侧,在文化史上相当著名,清代中期一批文人学者集中在此编著书籍,著名的《四库全书》、《佩文韵府》等大型图书都是朝廷在此设立专局而编辑的,并在此创制了有名的聚珍版印刷术,通称"殿版",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乾清门是故宫中外朝和内廷的分界处,由此向北便是内廷。其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两边是东六宫、西六宫,每个院落自成体系,均由前后殿、东西庑的标准格局组成,人们通称这里为"三宫六院",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及与后妃、皇子、公主们居住、游玩和奉神的地方。

    乾清宫是明、清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宫吏、召见臣仆。皇帝驾崩,灵枢也停放在这里。宫中设宝座,左右分东西暖阁,宫前有日晷、嘉量、铜龟鹤等。

    交泰殿明代为皇后的寝宫,清代为存放玉玺的地方,现陈列有乾隆时期制成的古计时器及一座西洋式大钟。坤宁宫明代为皇后的寝宫,清初改为祭神场所,也是清帝结婚的地方。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养心殿是清雍正以后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其东间在同治、光绪年间为慈禧" 垂帘听政"之地。储秀宫为明、清后纪居住地。

    内廷中有三座花园:即宁寿宫和养心殿西侧的宁寿宫花园(即乾隆花园)、慈宁宫前的慈宁宫花园及中轴线末端的御花园。御花园原名宫后苑,是帝王们游赏的花园。园内主体建筑为钦安殿,殿东有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山上有御景亭,景色迷人。该园占地1.2万平方米,有各种建筑物20余处,以古雅富丽、布局紧凑取胜,是一座以建筑为主体的宫廷式花园。宁寿宫花园是专为乾隆皇帝养老体憩而建的,故又称乾隆花园,也是故宫中著名的园林。出御花园北行至神武门,这便是故宫的北门。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 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在几个宫殿中设立了历代艺术馆、珍宝馆、钟表馆等,爱好艺术的人在这些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前,往往久久不忍离去。设在故宫东路的珍宝馆,展出各种奇珍异宝。如一套清代金银珠云龙纹甲胄,通身缠绕着16条龙,形状生动,穿插于云朵之间。甲胄是用约60万个小钢片连结起来的,每个钢片厚约1毫米,长4毫米,宽1.5毫米,钻上小孔,以便穿线连结。据说,为制造这套甲胄,共用了4万多个工时。

    现在,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占中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修筑的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 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 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 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 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 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 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从 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 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 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 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朝康熙时期,虽然 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 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 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系统。有些重 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 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 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 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 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 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 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 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TOP 

上一篇:“中美文化论坛―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
下一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下载中心 |  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版权所有:世界品牌文化遗产(中国)发展促进中心
地址:光华路15号院1号楼泰达时代中心4层 邮编:100026 联系电话:010-65811839 传真:010-65811839-812 技术支持:010-65811839-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