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世博会给纽约带来文化嬗变”——美国纪录片制片人谈世博会文化遗产
对于用14年时间完成《通过理解走向和平:1964/65纽约世博会》纪录片的两名美国制片人来说,1964年在纽约举办的世博会不仅部分改变了纽约的城市面貌,更重要的是它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文化上的嬗变。
纽约BBQ制作公司制片人科蒂斯·凯茨和泰瑞·马洛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回忆了制作这部2008年刚刚完成的关于1964年纽约世博会参与者纪录片的漫长历程。他们同时得出一个结论:世博会给这个城市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是世博会给城市所带来的新的文化和新的理念。
马洛说:“实际上,纽约世博会本身并没有盈利,但如果仅从生财的角度看世博会,显然我们没有看到世博会的真正意义。纽约世博会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各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新的意识和不同族裔的人群。
马洛说,纽约世博会后,各国不同的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餐馆以及不同肤色的人群开始在这座城市落户,大批喜爱纽约文化的人也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涌向这座城市,从而使这个本来已经充满活力的城市的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据他们介绍,纽约皇后区的法拉盛草坪-可乐娜公园上世纪初还是一片沼泽地和垃圾堆放场,但在承办过两次世界博览会后,尤其是1964年的世博会后,如今已经成为纽约市第二大园林公园。在历经近40年的风雨后,当年世博会的100多座展馆现如今仅存4座,其中科技馆、皇后区艺术博物馆、公园剧院等仍在对外开放。经过几十年的整修扩建,由世博会会址改建的公园面积已扩大到56万平方米,并拥有动物园、水上乐园、溜冰场、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网球场、棒球场等众多娱乐设施。其中美国国家网球中心就设在公园内,先后建立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运动场和阿瑟·阿什运动场成为每年一度的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比赛场地。
凯茨说:“世博会化腐朽为神奇,将沼泽地和垃圾场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优美的园林公园。那里矗立着一个当年由美国钢铁公司建造的直径达36米的巨型不锈钢地球仪,如今仍然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地球模型。这就是世博会给纽约留下的珍贵财富。”
为保留人们对在纽约举办的世博会的美好记忆,凯茨和马洛于15年前开始四处寻访当年世博会场馆的工作人员、世博会公司的代表、观众、历史学家、收藏家以及讲解员,采访人数达到100多人。两位制片人说,所有被采访的对象都对当年所经历的一切留下深刻的记忆,并希望这种记忆能够传承给后代,成为纽约,乃至全美国的宝贵精神财富。
凯茨说:“1980年我从得克萨斯州移居纽约时,我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观看世博会的旧址。当看到矗立在公园里的那个朝天摆放的火箭模型时,我似乎感受到当年这里曾有过的喧嚣,于是我与合作者决定寻找当年那些亲历者,倾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他说,被采访对象对当年参与世博会留下了美好记忆。几乎所有人都对他们第一次在纽约世博会上看到迪斯尼的电子动画技术、电脑控制的展品、360度电影屏幕以及可视电话激动不已。亲历者无不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两位制作人还在采访中对上海世博会表达了憧憬。凯茨说:“多年来,美国媒体给我们灌输了许多有关中国的负面消息。但北京奥运会颠覆了我对中国一贯的印象。我相信,上海举办世博会后,一些建筑将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这就像北京奥运会留下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场馆一样,上海今后同样也会成为世界各国人们争先恐后访问的地方。”
马洛说:“我最关注的是,在高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经过这次世博会,上海将经过怎样的文化嬗变。”凯茨则补充说:“我希望上海世博会能够再现北京奥运会的奇观。我相信在中国这个充满活力的国度,这一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